榔榆
榔榆(學名:Ulmus parvifolia Jacq.),別名小葉榆、掉皮榆、豺皮榆等,是榆科榆屬的落葉喬木。它不僅是一種常見的綠化樹種,還在工業、醫藥等領域有著重要用途。榔榆木的細胞結構緊密,細胞壁較厚,纖維排列有序,這使得它具有較高的硬度和強度。一般而言,榔榆木的氣干密度在 0.8g/cm³ 左右,這種密度意味著它比許多常見木材如松木、杉木等要硬。在莫氏硬度等級中,雖然木材沒有像礦石那樣精確的莫氏硬度劃分,但榔榆木的硬度明顯高于軟質木材,與一些中等硬度的木材相比也毫不遜色。在實際使用中,榔榆木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和摩擦力,不易被刮傷、磨損。
- 中文名稱榔榆
- 別稱小葉榆、掉皮榆、豺皮榆
- 目-
- 屬-
- 拉丁學名Ulmus parvifolia Jacq.
- 綱-
- 科-
基本特征
樹干與樹皮:榔榆整株高達 25 米,胸徑可達 1 米。樹皮呈灰色或灰褐色,會成不規則鱗狀薄片剝落,內皮為紅褐色,近平滑,微微凹凸不平 ,獨特的樹皮剝落形態使其具有較高的辨識度。 枝葉:一年生枝密被短柔毛,冬芽無毛。葉互生,質地厚,呈披針狀卵形或窄橢圓形,稀卵形或倒卵形,長 2.5 - 5 厘米,基部楔形或一邊圓。葉片上面中脈凹陷處疏被柔毛,其余部分無毛,下面幼時被柔毛,后無毛或沿脈疏被毛,或脈腋具簇生毛,邊緣從基部到先端有鈍而整齊的單鋸齒,稀重鋸齒(如萌發枝的葉),側脈 10 - 15 對,葉柄長 2 - 6 毫米。到了冬季,葉片會變為黃色或紅色,并宿存至第二年新葉開放后才脫落。 花與果實:秋季開花,3 - 6 朵成簇狀聚傘花序。花被上部杯狀,下部管狀,花被片 4,深裂近基部,常脫落或殘留;花梗極短,被疏毛?;ㄆ谠?8 - 10 月。翅果為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 1 - 1.3 厘米,頂端缺口柱頭面被毛,其余部分無毛,果翅較果核窄,果核位于翅果中上部;果柄長 1 - 3 毫米,疏被短毛,果期同樣在 8 - 10 月。
分布范圍
榔榆在世界范圍內分布于中國、日本及朝鮮。在中國,其分布范圍廣泛,涵蓋華東、中南、西南以及河北、陜西、臺灣、西藏等地區 ,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地理條件為榔榆的生長提供了多樣的環境。
生長習性
榔榆多生于丘陵、平原、山坡及谷地等地。它性喜光,耐干旱,適應性強,能忍受零下 20 度的低溫,在各種土壤上均能生長,但以氣候溫暖,土壤肥沃、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為佳。
主要價值
觀賞價值:榔榆樹皮斑駁古雅,小枝彎垂,秋季葉色變紅,是觀莖型、觀葉型喬木,也是中國雜木類盆景中嶺南派盆景的重要樹種之一。常孤植成景,種植于池畔、亭榭、假山或工廠旁,也可制成盆景,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。
藥用價值:樹皮、根皮、葉、莖均可入藥。皮味甘、微苦、性寒,可用于治療小便不利、熱淋、痢疾、瘡瘍腫毒、水火燙傷、乳癰、胃腸出血、痔血、尿血、外傷出血、腰背酸痛等癥狀;葉可用于治療牙痛、熱毒瘡瘍;莖可通絡止痛,用于治療腰酸背痛。
生態價值:可選作造林樹種,同時對二氧化硫等幾種有毒氣體抗性強,耐煙塵,可種植于廠礦,是重要的鹽堿地生態修復樹種,在改善環境質量、維護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經濟價值:邊材黃色或淡褐色,心材黃褐色或灰褐色,耐水濕,材質堅韌,紋理通直,可供器具、家具、油榨、車輛、船舶等多領域用材。其樹皮雜質少,纖維純細,可用來制作蠟紙及人造棉,或用于織麻袋、編繩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