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相思木
Acacia confusa 是豆科金合歡屬的常綠喬木,成年樹高10-15米,樹皮灰褐色,枝條纖細,其小葉退化,以披針形葉狀柄替代葉片進行光合作用,花期3-10月,耐旱耐貧瘠,抗風性強,兼具生態防護(固土、改良土壤)、經濟價值(木材、單寧、蜜源)和觀賞用途,是華南常見造林及綠化樹種。
- 中文名稱臺灣相思木
- 別稱-
- 目豆目
- 屬金合歡屬
- 拉丁學名Acaciaconfusa
- 綱雙子葉植物綱
- 科豆科
基本特征
Acacia confusa(臺灣相思)是常綠喬木,高可達10-15米,胸徑約60厘米,樹皮灰褐色,平滑或具淺縱裂,枝條纖細,小枝無毛且有明顯皮孔,幼苗期具羽狀復葉,成年后小葉退化,僅存革質的披針形葉狀柄(長6-10厘米,寬0.5-1.3厘米),替代葉片進行光合作用,葉狀柄兩面無毛,具平行脈,頂端漸尖、基部楔形,花期3-10月,金黃色花呈圓球形頭狀花序,1-3個簇生于葉腋,香氣濃郁,果實為扁平條形莢果,長5-10厘米,成熟時開裂,種子黑褐色、有光澤,喜溫暖濕潤氣候,喜光,耐旱、耐貧瘠,對土壤要求不嚴(酸性土、沙質土均可生長),生長速度較快,抗風性強。
木材特性
氣干密度約0.7-0.9克/立方厘米
木材紋理直或略斜,結構細致而均勻,材質堅硬且沉重,力學強度較高,抗壓、抗彎性能良好;木材干燥后不易變形開裂,耐腐性較強,尤其耐潮濕環境中的腐朽,且抗蟲蛀能力較好;切面光滑,易加工。
分布區域
原產于中國臺灣地區,在中國大陸的華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廣泛栽培,包括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云南等省份,此外在江西南部、湖南南部等氣候較溫暖的區域也有引種種植,在東南亞的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有分布。
主要用途
生態防護:作為優良的先鋒造林樹種,它耐旱、耐貧瘠,根系發達且具根瘤菌,能固氮改良土壤,常被用于荒山綠化、水土保持、沿海防護林及公路、鐵路沿線的防風固沙,有效改善生態環境。
木材利用:其木材堅硬沉重、結構細致,耐腐抗蟲,干燥后不易變形,可用于制作家具、農具、建筑構件、造船、枕木、橋梁支架等,同時也是優質薪炭材,燃燒熱值高,易劈裂且火力持久。
觀賞與綠化:樹形美觀,常綠且枝葉舒展,花期時金黃色頭狀花序香氣濃郁,適合作為庭院觀賞樹、行道樹或公園綠化樹種,兼具景觀價值和遮蔭功能。
其他用途:樹皮可提取單寧,用于制革工業;花含蜜量較高,是良好的蜜源植物,能為養蜂業提供蜜源;嫩枝嫩葉可作為牲畜的輔助飼料,在部分地區也被用于傳統藥用。